婚礼习俗
Wedding customs
leyu官方彩票平台登录入口晚清婚姻家庭的巨大变革以及社会习俗受西方影响下的变化
晚清婚姻家庭的变革状况,不仅展示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向,而且体现着社会变革的深度与广度。随着西方文明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动,
戊戌维新时期,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就提倡改革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主张婚姻和家庭关系上的“平等”和“自主”。
宋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呼吁:废除买妾之例、媒妁之道,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相愿”。女子有“出门晋接”,参加社会交往和自行择配的权利。离婚自由。如若婚姻不幸,家庭破裂,男可三出,女可五去,正大光明,平等相待。
当然,思想家们关于婚姻问题上大胆放言的主张,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但唱和响应者却寥若晨星,并没有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冲击。
随着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走向社会的青年妇女和新一代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婚姻家庭问题与民族强盛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由此推动了晚清婚姻家庭惯制的变革。
他们认为,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障碍,因而,“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他们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建立一夫一妻及未婚子女为核心的小家庭制。
首先是主婚权的变动。传统婚姻的主婚权从根本上排斥了当事人的意愿,而完全听凭“父母之命leyu官方彩票平台登录入口,媒妁之言”。“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晚清婚姻变革的趋向,即是主婚权向婚姻当事人的转移。这种“文明婚姻”“而取男女之同意,其办理次序是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其次是新式婚礼的出现。传统婚礼以财礼为内容,以繁琐的仪式为形式,形成订婚、纳聘、成婚三个主要过程,而成婚仪式又有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卺礼、入洞房等一整套规制。
晚清在通商口岸等大城市的进步人士中,已经推崇新式的“文明婚礼”,“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新式婚礼的一般规制为:奏乐,入席,证婚人宣读证书,各方用印,新郎新娘交换饰物,相对行鞠躬礼,谢证婚人及介绍人,行见亲族礼,行受贺礼,来宾演说等。
再次是划除满汉畛域,允许满汉通婚。清朝以满族入主中原,对汉民族实施压迫政策,满汉间严禁通婚。清末,随着革命排满风潮的高涨,清王朝试图“靖人心而伐逆谋”,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2年2月1日)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晚清社会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外国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贫困化程度逐步加深,家庭规模也趋向小型化。据《中国经济年鉴》资料统计,宣统年间全国家庭规模户均为5.11人。分家另居,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每见近世,……造父母没而心遂变矣,或兄憎其弟,或弟恶其兄,概不念同气枝连,相视胜于仇人,每欲荡析离居,由是将家产判为数段,兄弟东西,各操其业,甚至有父母在堂,即分家离居者leyu官方彩票平台登录入口。”
当然,由于社会变动的深度和力度有限,晚清婚姻家庭的变革也只是在风气开通的大城市和进步青年中有所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变革还无从发生。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和惯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及风气的社会习俗,包括范围很广,如出生养育、婚嫁丧葬、人情往来、时令年节、风气时尚等。在晚清,欧风美雨的浸润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对于传统社会习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一)丧葬礼俗。中国社会重丧葬,一般以土葬为主,置尸于棺,入土为安,堆丘成坟。南方某些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其他形式的丧葬,如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风葬等。
丧葬礼仪,在官绅朝廷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在平民中也有长期相沿成俗的停尸、入敛、吊丧、下葬等固定的规矩和程序。虽然有等级、贫富、民族、地域的差异,但重敛厚葬,却是丧葬习俗中最基本的内容。
厚葬规制,要通过一套繁杂无比的程式来表现,比如停柩之长有达21 天,或49天者,甚至有停柩数月者;停柩期间,家人须请僧道做“道场”,诵经超度亡灵;亲者着重孝,疏者则轻服,亲友近邻,守灵吊祭者不绝。出殡则“饶钹喧阗,幢幡缥缈,”“头罗而外为飞龙飞虎等旗,头牌掌扇、雉帽、蛇鞭,文执事外又有长枪、大钺、巨斧、金爪为武执事。……此外为香亭、炉亭、玩器亭、敕诰亭等,而又鬼斧神工,钩心斗角……一殡之费有多至数万金者。丧事铺张奢靡,几成风气。
由于西俗东渐和有识之士的倡行,晚清厚葬之俗在一些地区开始有所变化。“光宣间,有所谓追悼会者出焉。会必择广场,一切陈设或较设奠为简,来宾或可不致膊仪”。
与传统的重敛厚葬习俗不同,追悼会以仪简节约为特点。追悼会的议程大体为:摇铃开会,宣读祭文和诔词,鞠躬致礼,报告行状,家属以鞠躬礼仪答谢来宾,奏哀乐等。
(二)社交礼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社会,一向注重社交礼仪。社交礼俗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相互交往关系的外在形态,直接反映着人们社会关系的时代特征。在尊卑贵贱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形成的社交礼俗,是封建时代人们在法律上不平等的社会表现形式。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跪拜、请罗诸礼。
跪拜礼是对尊者和长者的行礼方式,是等级制度的社会表现。有些地方还盛行“磕响头”的陋俗之礼。平辈和同身份之间一般行作揖、拱手等礼。
礼仪之外,人际之间还有一套特定的称谓,与行礼方式共同构成社交礼俗的内容。“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编、检得差,七品亦大人。到光绪末年,即使未得差之翰林编、检和庶吉士,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中书,一概皆称大人。咸、同之后,州、县各官皆称大老爷,举贡生监则称为老爷。
对于有身份的妇女的称谓则有“太太”、“老太太”、“少太太”、“奶奶”、“少奶奶”、“孙少奶奶”之类。
在中西交往过程中,通商口岸地区外国人逐年增多,在与外人的交往中,中国的官员、买办和绅商也逐步适应并学会了西方人的礼仪,如握手、免冠、鞠躬等。
在两种交往礼仪的对比中,人们认识到中国传统之礼失之虚应和繁琐,开始提倡西方礼仪。20世纪初年,大城市中的知识层、涉外人士及官绅层,已倾向于西方交往之礼:男子礼为脱帽鞠躬,女子礼仅鞠躬不脱帽。先生”、“同志”的称谓也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社会礼俗和习俗的变革,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坚固存在,乡土社会结构和经济、文化并无大的质变,大城市中出现的新风西俗,还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发生在社会习俗方面的这种星星点点的变革,尽管十分微弱,但它却体现着一个时代演进的基本趋向,代表着时代的特征:
一是西化的特征。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尤其在婚礼和社交礼仪中,西化的倾向更为明显。
二是商业化的特征。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的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新交因狐裘而订,……旧友以鹑结而疏,视同路人。遂令舆台隶卒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蓝缕而自惭形秽”。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确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三是平等化的特征。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leyu官方app免费下载平台leyu官方app免费下载平台leyu官方app免费下载平台